选自《中国教师报》2006.2.22
作为一名教师,听课是必不可少的。听课既是教研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通过听课,教师间可以进行业务交流、切磋、互动;听不同科目的课,可以跨学科交流,促进优势互补。听课往往还与评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筑教研活动的有机部分。但听课听什么?如何高效听课?仍然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本期话题——
方 旭:
“听课”乱象小议
乱象一:三心二意。执教教师在上头“激情飞扬”,有的听课教师在底下“开小组会”。还有的老师“一心多用”,时而听课“速记”,时而“耕种自留地”——或改作业,或写教案,有的甚至中途溜之大吉。
乱象二:只作看客与听众。有的教师做听课笔记时,只记一些大的教学环节,大多时候只当一名“忠实的看客与听众”,而没有更多的思考。
乱象三:功利色彩浓厚。学校一般都规定教师每学期的听课数,量化、评优、晋职等都与此挂钩。毋庸讳言,平时的听课有些是被动的,许多老师去听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抱着这种功利的心态去听课,听课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
听课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有上述行为的教师很在听课中有所收获。笔者认为,想提高听课的效果,就要把握好听课、看课、思课三个环节。
听:教师授课时的起、合、转、承、导是否流畅、自然、贴切;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灵活;外显在学生的言语表达上是否清新、富有创意等。
看:教学流程的设计、推进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明晰;教师的角色是否自觉转变;“教”是否自觉主动地向“学”转移;教师是否“心中有学生”;教师是否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高涨;学生的参与面、思维度是否“看得见,摸得着”;教师是否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点,把生成点演绎成课堂“亮点”;教师是否在走“教案剧”等。
思:教师的教材处理是否得当;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某一环节的教学若由你来执教,是否有更好、更妙的处理方案;执教教师是否以“课程标准”与新大纲为指导展开教学。
听课教师不是“摄像机”,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做事无巨细的“实况记录”。听课教师应讲究听课技巧:大的教学程序是不可少的;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就需要听课教师一丝不苟地用笔“录像”;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败笔”或你自己感觉不太对“胃口”的地方,应详细记录,并及时把自己的当场思考写下,以免“夜长梦多”;课堂中出现令你兴奋、激动的环节,也应摘录。课堂毕竟是流动的,听课教师不可能像专业速记那样,将字字句句均记入听课笔记。笔记除了应对学校的检查外,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教育思考积累素材,因此,要求我们的听课教师应学会“去粗存精”,摘要而录,有了感受、触动,立刻用简洁的语言予以批注,待课后抽空再制成听课卡片,便于以后检索之用。
高林生:
重要的是学会思考
听课的效率高低,首先取决于听课的目的是不是明确,其次是要在听课中学会思考。思考什么呢?第一是要用放大镜去发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闪光的地方。第二要思考这位老师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和不足,想一想如何修正。第三就是要想一想,这位教师出现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在什么范围内出现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第四,是要拿这位教师的教学与自己比一比,看看自己有那些长处?有那些不足?所谓“见贤思齐,以人为鉴”就是这个道理。再者,听课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比如,我现在听课主要看三条:一是看符合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看教材把握的水平与程度如何;三是看教师是不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听课是一项需要精力和心智的活动,不付出是不可能有所收获的。
朱松德:
欣赏他人 提升自己
以何种心态去听课,往往决定了听课的质量。带着欣赏的心态去听别人的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他人如何处理教材。通过听课分析他人是如何处理教材的,如何设计课堂的。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最初的“剧本”。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材,突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40分钟的时间内,更多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学科功底以及教育理念、教育视野。能欣赏到这些,何乐而不为?
欣赏他人教育教学技巧。教无定法,通过听课看他人是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巧的,看教师是如何渗透教育思想与方法,实现“智慧地教”,聪慧地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同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能力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教师的预设往往与生成出现很大的偏差,教师怎样应对?对课堂上出现的现象作出怎样的反应,大有看头。听课中,隐藏在授课行这后面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每一点都值得仔细品味,深入思考。同时反思自己,学会汲取,学会舍弃。
欣赏他人如何唤醒学生。激发唤醒学生,指导他们聪明地学,是新课改重要理念之一。通过观察学生,反思自己上课时学生的表现,相互对照,查缺补漏,及时改进,提升自己。
及时交流,分享智慧。听了课后,一定要及时地跟同伴交流,如实分析课堂教育教学情况,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感受课堂教育教学这门“遗憾的艺术”,并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及时改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写尽八缸水,博取百家长”。多学习他人,欣赏他人,才能成就自己,提升自己。
严丽荣:
带着问题听课
听课者课前要熟悉所听课的教学内容,盘点自己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让自己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态度去听课。看授课者是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如何等,再通过比较,找出差异,积极寻求改进的措施,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超越。
带着问题听课,能促进听课者改变原来那种“旁观者”的身份,以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深入课堂,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程度,并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从而在问题求解中主动听课,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如果由一名教师带着某个专题或典型性问题上课,其余教师则带着问题听课,每位听课者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借助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把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从而更有利于问题的全面解决,达到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成长进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