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又要到了。从第一个教师节起,转眼第二十个。
在我的记忆中,庆祝的气氛,渐由热烈而转向平缓。就形式而言,没有大的变化。热烈也好,平缓也罢,市里的庆祝会总是要开的。会议内容也多成定格。领导讲话,当然是各级相关的领导,以示重视;然后是表奖,奖励一年来在教育教学上有贡献的学校领导与教师;最后有时还会演演节目,以增加喜庆的色彩。能够与会者,是教师的少数,年年一样。但就教师而言,并没有比平时表现出更多的欣喜与激动。
教师节过到今天,给人的感觉似乎越来越淡了。
但说来也怪,我到开始觉得,真的有点像个节日了。人们渐渐的记住了这一天,并到时想起这一天,说一声,“今天是教师节”。放上半天假,说一声“回家过节去”。其实许多节日,都有着这种看似淡淡的却又流淌于心田的节日之情。热热闹闹中少不了个人的感觉、理解与参与。我想随着时间的递加,教师节也会渐渐走向成熟,可能再过若干若干年后,教师节也不会再一个一个去数,同中国的其他节日一样,过节便就是过节了。
教师节最初的热烈气氛渐渐淡去,但教师节特有的内涵,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内化为教师深深的情结。有时在想,社会上职业群体那么多,为什么单单给教师设个节日呢?
看看其他的节日,可以说都是从历史中走来。
中国的几个传统的、民俗的大节,历史已有几千年了,是在民族发展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形成的。而作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节日,也是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因其所具有的特殊的历史地位而确定的。
但教师节呢?却不是从历史中走来,而是从未来中走出。
教师节的设立,不是因为教师在过去的历史上的作用,而是因为教师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上人们也尊重教师,但更多的是从知识的角度,个人成长的角度,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的角度出发,社会风气中对教师的尊重,大多是建立在个体意识上的尊重。而教师节所传达出的对教师的尊重,则是建立在国家意志上的尊重,体现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意识。
作为现代社会意识,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人的个体发展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国家、民族的整体发展上。作为现代社会而言,可以说没有教育,便没有国家的未来,没有民族的未来。教育的作用,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为了突现教育与国家未来,民族未来发展间的这种必然的联系,于是有了教师节。
教师节,通过这一特定的形式,将教师的工作同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强调教师是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服务的,教师应该也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与义务。1985年9月10日,从十九年前的这一天开始,中国的教师于是有了自己的节日。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有了变化。尽管教师所面对的是个体学生,但教师却担负着国家、民族赋予的使命。在没有设立教师节之前,教师的教书,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影响,是在一种隐性的分散的状态下存在着。有了教师节,情况则是不同了。想想十九年来,教师群体意识的变化,便可看到这个节日所产生的影响力了。教师视野宽了,教师思维空间扩大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纳入一个大的时空来考虑,来认识。而这渐渐成为教师群体主流意识的思考。这一思考最终会以巨大的成果显现于中国社会发展中。
当中国的教师不用说是全部,就是绝大多数这样去思考去做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将是世界上一流的教育。到那时,我们可以说,教师节真的成熟了,不再是宣传中的节日,而是人们心目中的节日。
—— 一个不再是从未来中走出,而是从历史中走来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