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语段摘录及评点
[周国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国内著名学者,他多年来研究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存需求和生存理念颇有心得。今读他的一篇谈教育的文章,有感有悟、有怨有愤。他既转述古今名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名言,又表达个人独到见解。你可能会说此文所述太理想化了,恐怕连发达国家、民主国家都不能完全做到,竟然拿来训导我们?不然,教育从来就是取法乎上的事情,教育从来就是教导人们超越现实、改造环境的。我们中国当代教育表面上看光彩夺目,实际上坎坷崎岖、负重而行,若用心解读这些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会增添我们十万声重叹。我且读且叹,不由得作了批注、写按语,加以发挥,公诸同好。]
何为教育?教育何为?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把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按:我们从来就是这样对学生认定的:学生既无智慧又无人格来到学校,需要我们去教育才能“健康成长”。他们是一张张白纸,需要我们去涂抹我们认为“好看”的色彩;他们是空洞的容器,需要我们去填装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能按他们的本性自然成长。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按:我在上面说学校把学生看成既无智慧又无人格,可另一方面又把孩子当作成年人来教,教他们从小党、国家、领袖、共产主义等抽象的遥远的概念,导致学生问“党是谁?”“国家是什么?”近年来要求三个代表进课堂、科学发展观进教科书,早早地在学生心中植入一些生硬的不可消化的东西,这也是他们长大成人后所极力排斥的东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
按:“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我们正是在进行奴化教育,要求学生服从、服从、再服从,在校服从老师,在单位服从领导,许多家长甚至私底下教育孩子:不要与环境对抗;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协调好关系,这样可以当干部了。学生时代当干部,将来就可以当官、当大官,出人头地。但是要想当领导,先要奴性十足,然后可以奴役他人。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教育的使命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自由时间和好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
按:好像太自由了,工业革命前的田园时代生活理念的体现。当代英美学生也是刻苦用功惜时如金的。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因此,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
按:将死记硬背的知识与活的能力分开,很好。活的能力应包括:巩固和刷新旧知识的能力、探寻新知识的能力、自省和创新的能力、怀疑和批判的能力、运用和实践的能力、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等。可能还有一些,难于尽数。应该说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越来越高了,可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能给学生这诸种能力吗?我们的学生在校时学习能力都很强,应考能力居全球之冠,可是走上社会就不行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被严重地捆缚了,必须离开这块土地才能获这奖那奖。我们总在痛骂小日本,可是小日本今年又有三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总共有十多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顶尖人才无关紧要、无伤大雅,培养出了反叛人才可是罪莫大焉,所以要把任何被怀疑长了“反骨”且有“异动”的人才苗子打压下去状态。
⊙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大师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地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游接触,受其熏陶。
按:大师?我们的大学校园还有大师吗?众多大学教师都在闷头赚钱,买房还贷款,买车。台湾文化人龙应台来大陆,与大陆文化人交流,发现这些文化人彼此见面最感兴趣话题是买了什么地段的房子,房价涨了没有。我听某大学中青年教师流行这样的话:“职称也到头了,现在就是喝喝小酒,拉拉小手,写写小文章,别无所求。”这是大师或未来大师应当说的话吗?这样的大学教师会给大学生们怎样的影响?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甚于爱国家和教会。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
按:“教师爱学生应该甚于爱国家”?错了,我们要求教师把爱国守法放在第一位。“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错了,现在的教师有几个能向学生展示他们高尚的人性和良好的理智品质?“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错了,我们的行政部门(领导层)的评定裁决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孩子是目的”“学生是目的”?错了,孩子是手段,学生是工具,一切为了国家,为了GDP增长,为了社会的脸面,为了一些虚无的理念。
周先生有关教育的七点常识说完了?好像还不够,还有一些品质是中国教育下一代的目标所缺乏的,如诚实、正直、坚强、勇敢、内省、感恩和关爱等,也值得一提。我们的教育把各项目标都颠倒过来,以诚实而论,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会撒谎,你看他们的作文假话连篇;以正直而论,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处世圆滑,将来八面玲珑有可以当官;以坚强而论,中国的学生内心懦弱、怕事、避责……或许有人说我偏激?是呀,中国教育发展之坎坷、前景之灰暗使我忧心令人偏激。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几代中国人培养成了安分守己、因循守旧、随大流、忠实于现状、服从领导的群体人格,各种“异见”不仅不见容于领导层,甚至不见容于普通群众,当然更不见容于网络(删帖、封博之类丑恶事件每天发生、时时发生)。正因为大多数人沉默,才使局面变得艰难滞重不可改观。大家都把这种慢性病状态维持下去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