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经典成为“众人之事”
2008/3/3 11:20:33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将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4个法定传统文化节日里,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在春节举行诵读总决赛。“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琅琅书声,朗朗乾坤,这样的消息和景象颇使人有春风拂面之感。


  腔调或长或短,声音或高或低,或摇头晃脑,或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口齿生津,遨游于经典之中,悠然于圣贤之间,读书之乐,此复何极!凡属经典的诗文,一般都具有既琅琅上口又意义深远的特点。白居易曾说:“惟是经典,与众生俱。”儒家的风范、道家的精髓、佛家的超拔……自在诵读之中。因此,以敬意和爱慕,以感悟和热忱,以言为心声的真挚和对前贤的深情礼赞,才可使经典诗文与现实人生相得益彰。只是,我们曾一度无视或远离过经典,心灵的荒芜和贫瘠也便应运而生,甚至可怕地波及到了其他的许多方面,所谓的“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只不过是门楣上一副纯粹的对联而已。急迫地重拾经典,并对经典日渐推崇,其实是最近几年的事。当然最先是从小学生抓起,从《三字经》和《弟子规》读起。有专家指出,让3岁至13岁的儿童自然地诵读古代文化经典,既能提升其语文能力,又使其受到文化熏陶,是培养高尚的文化道德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据悉,中国青基会自1998年6月向全国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后,读千古美文,做中华赤子,在全国的中小学生中已蔚然成风。确实,通过组织少年儿童以诵读、熟背中国古诗文经典的方式,让他们在记忆的黄金时代,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青少年“有书读”到“读好书”,诚可谓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据报道,2007年8月9日上午,安徽滁州市8所中学的近千名中学生来到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在醉翁亭畔展开《醉翁亭记》集体诵读大赛,以此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公元1045年至1048年间,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滁州任知州期间,写下了千古流芳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这样优美的诗文理当代代流传,口口传诵。自然,这样的报道也在屡屡见诸报端,颇使人欣喜。


  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一向重视。日本就曾涌现了一批重视《论语》教育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中的足利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2年就编辑出版了《论语抄》,1999年又编写了专门供小学生诵读的《假名论语》。“庶之、富之、教之”,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香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7月14日,数千名香港儿童汇聚香港小西湾运动场,参加由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齐声诵读了“礼运大同篇”、“大学”、“弟子规”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凡此种种,不能不使人深感欣慰和振奋。接受文化经典的洗礼,固然可以由孩子为起点,可真正要“再使风俗淳”,还需全社会共同勉力而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才可实现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大范围地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无疑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步骤。近来在全国各地不断举办的诗文朗诵会,已不再是一种形式上的点缀或附丽,而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和对崇高的向往。中华大地,弦歌不绝,自当令人击节赞叹。2008春晚配乐诗朗诵《温暖2008》,应该说是今年春晚中属上乘的一个节目,很感人,而且在感动之中又不乏激情与动力。


  自然,出声诵读之妙远非默读可比。曾国藩在给后人的一封家书中提醒道:“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石家庄市27中学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