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琼芳事迹材料
2011/10/27 9:06:26

  学习刘琼芳事迹材料     
        1955年,23岁的刘琼芳从广州中山医学院毕业分配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工作。1973年,41岁的刘琼芳在工作岗位上突然晕倒,被诊断为乳腺癌,且癌细胞已转移到淋巴结。手术治疗,切除了她整个右侧乳房和腋下组织。

  “我虽然是个癌症病人,但更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医生,还有很多人等着我去给他们治疗。”刘琼芳的女儿杨文君回忆说,母亲为了早日回到工作岗位,忍着术后剧痛坚持每天早起锻炼。在刘琼芳的迫切要求下,医院勉强同意其上半天班。但一工作起来,刘琼芳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同样是个病人。

  刘琼芳的同事回忆说,“每天早上七点她肯定来医院;晚上9点也必定会去病房巡一次诊。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最少两次的巡诊雷打不动。”

  此后,刘琼芳又被查出患甲状腺癌再次接受手术。面对又一次的考验,刘琼芳开朗地说,“第一次手术之后,我干了19年,这次手术后我还能再干19年。”

  退休后,刘琼芳被医院返聘。“妈妈说,留下来继续工作,是因为很多病人离不开她,如果只想着怎么捞钱,过自己舒服的日子,那肯定不是好医生。”杨文君说。

  2004年,72岁的刘琼芳做了胆囊切除手术;2009年,已是肺癌晚期的刘琼芳接受了第四次手术。乳腺癌,甲状腺癌,肺癌,三种癌病没能阻断刘琼芳的行医路,她不断创造着生命奇迹:从医50多年,她诊治病人11.4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5万人次。

  从医五十多年没开过“大处方”

  从医五十余年,刘琼芳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但从没开过一张昂贵的药费单。

  为使一些贫困危重病人出院后能延续有效的治疗,刘琼芳在1992年开办了“家庭病床”,利用业余时间,带上听诊器和血压计,骑车或坐公交车到病人家里义务巡诊。

  医院的同事们记得,刘琼芳有两个习惯动作,一是询问病情时,总喜欢拉着病人的手询问情况;二是在冬天里她总喜欢把听诊器放在手心焐热,怕看病时病人被凉着。“伸手摸一摸病人的脑门,拉一拉手,拍一拍肩膀,顺便安慰几句,病人心里就会很敞亮。”刘琼芳的这番话,让很多同事至今还记着。

  同样让同事和患者难忘的,还有这样一个瞬间病房曾经住进一位患晚期胃癌的老人,十几天排不出大便,痛苦不堪。刘琼芳查房时了解后,戴上手套就帮患者一点点往外抠。“作为一名医生,我感觉能活着为别人治病,真好!”刘琼芳生前曾多次表达这样的心声。

  刘琼芳平时每天下班回家,都把当天收治患者的情况记录下来。从1960年到2009年底,一共记录了约8000例病人的病情,装满了四个大纸箱。这些记录的每一页都写得清清楚楚、工整紧密。她曾依据这些记录对疑难杂症的患者进行长期跟踪治疗。

  虽然刘琼芳走了,但她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与临床经验传授给中青年医务人员,共培养医学技术骨干360余人,其中20余人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目前,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设立了“刘琼芳基金”,用于资助贫困患者和激励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更好地为百姓服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石家庄市27中学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