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苦才能共命运
2014/2/20 17:00:21
同甘苦才能共命运 时间:2014年2月21日 学习方式:自学 滹沱河流经平山县,在太行山深处拐了个弯,怀抱起一个静谧而祥和的小村庄,这就是西柏坡——— 党中央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从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驻留了10个月左右。即便从中央工委1947年5月抵达西柏坡算起,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间也不足两年。然而,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党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蓝图。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今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我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来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当地群众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说,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近日,记者再次踏上这块红土地,重温那光辉岁月、追访历史细节。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回忆、一个个故事……穿过历史的云烟,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党在西柏坡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坚定决心,开国领袖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崇高风范,以及党和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全心全意为群众,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中间 西柏坡纪念馆档案资料中,一位名叫阎如魁的农民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在俺村,中央机关的同志们热情地为俺贫下中农做好事。管理员(工作人员)一看见老百姓推碾、扬场,就牵着机关的牲口来帮忙。老百姓收庄稼,毛主席号召帮助群众,抢秋夺夏,夏天帮助割麦,秋天帮助收稻。有担的,有背的,往老百姓的场上送,干得可欢了。”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介绍说,西柏坡时期,废寝忘食、宵衣旰食的中共领袖们,仍然牵挂着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 毛泽东号召中央机关进行“节约粮食”运动,让工作人员把节约下来的三百多斤粮食在春节前送给西柏坡村生活困难的村民。看见当地农民种稻子不育秧产量低,他专门给群众讲要先育秧再插秧;1958年,毛主席又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写信,询问老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让他们到水稻产量高的涿州学习种稻方法。 播种的时节,朱德曾经帮助当地百姓拉耧。收获的时节,见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独自吃力地在地里割谷子,朱德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向老婆婆要过镰刀,便“刷刷刷”割下去…… “我这条命,就是董老一家给捡回来的啊!”在西柏坡纪念馆南面的柏坡湖码头,西柏坡村67岁的阎青海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段人生经历。 阎青海一岁多时得了一场急病,奄奄一息。他娘以为治不好了,就把他用谷草裹身,放到外面的碾盘上,准备等孩子爹回来扔掉。不料董必武夫妇路过此地,发现孩子还有心跳,就赶紧抱起来送到中央机关医院。董必武夫人何莲芝在医院陪护了好几天,终于把个欢欢实实的孩子抱了回来。 “西柏坡纪念馆筹建时,我和有关人员去北京征集文物,就住在董老家。董老还主动问我们村里有什么困难。我们反映需要一台拖拉机,董老立即给协调解决了。后来何莲芝重访西柏坡,还专程到我们家看望。”阎青海感叹,“中央领导和咱真是一家人、心连心哪!” 中共中央领导还严格要求机关干部,绝不容许损害群众利益,哪怕一丝一毫也不行。当警卫战士为保持院落清洁,打算拆掉院里的石磨和猪圈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不会在这里住多久,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掉,将来群众还要用的。全国土地会议参会代表的马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石家庄市27中学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