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2009/3/30 8:49:44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除了作为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还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这个传统节日, 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救写出了清明节特殊的气氛。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下面就挑一个流传最广的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春秋时代,有人要杀害晋国国君的大儿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几天几夜找不到吃的东西。重耳坐在地上叹着气说:“我死了是小事,晋国的百姓又有谁会关心他们呢?”介子推一听这话,十分感动,就咬咬牙,偷偷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重耳知道后,流着泪说:“你这样对我,将来我可怎么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只求你把老百姓放在心上。”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把国家治理的国泰民安。他给当年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就提醒他,他非常过意不去,就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就出主意说:“从三面放火烧山,逼他们母子从没有火的一面逃出来。”重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下令放火烧山,可始终没见他们母子下山。大火熄灭以后,重耳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了。重耳非常后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的老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第二年,重耳带领群臣去绵山祭奠,他发现那棵柳树复活了,于是就恭敬地摘下一根柳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并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而晋国的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也在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将两个节日合为一天,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又因为清明节正好在每年的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因此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例如荡秋千、放风筝、郊游、拔河、打马球、蹴鞠等等。
 
 
 
缅怀英雄事迹 弘扬先烈精神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缅怀英雄事迹 弘扬先烈精神》。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这个特殊节日的到来也就赋予了本次升旗不寻常的意义。
此时此刻,看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心情是不能平静的。因为国旗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红旗,我们怎么能够不想起他们,怎能不对他们肃然起敬呢?他们用自己的汗水、鲜血、身躯铺就了一条共和国诞生之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他们用自己的信念,谱写了人民幸福的篇章。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贡献,英烈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今天和平环境中,虽然没有硝烟弥漫、没有刀光剑影,但是,那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兢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石家庄市27中学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