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与趋繁——当前社会用字取向原因考
2005/9/27 7:49:42
从简与趋繁,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流向。汉字是书写工具,由于人们对书写工具的要求总的说来是简便,汉字的发展自然也要顺应这一要求,只能是由繁到简、由难到易。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也证明,简化才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考虑到汉字字形的繁难,为了使汉字易于教学,易于书写,建国后曾经简化过一批汉字,这符合汉字发展演变的总趋势。由于这次简化所依据的绝大部分来自民间,是长期以来汉字民间手头简化的总结,有其广泛的使用基础,所以很快得以深入民心,简化后的汉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数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次简化是成功的,在教学、使用等方面都得到了这次简化所带来的巨大便利。至此,简化字取代繁体字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然而近十多二十年来,繁体字的使用又在逐渐增多了,店铺、机关牌匾上,电影字幕中,报刊杂志上,繁体字随处可见,大布东山再起之势。当前社会用字繁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下面一些:
首先,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的民族,有着她过去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她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繁体字一一流传下来的,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同时,汉字又是美学的对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多种字体,发展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游戏,促进了国画艺术,使人们获得很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学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审美心理。汉语社团的成员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审美心理上逐渐达成以汉字尤其是繁体字为亲、为美、为不怪,而以其他文字为疏、为怪、为不美。一个象征心理,一个审美心理,结合起来便成为一种巨大的引力,人们是很难摆脱繁体字的诱惑的。拿最初用惯了繁体字而后来改用简化字的前辈们来说,他们见到繁体字自有一种老朋友久别重逢时似的喜悦,他们自然不会拒绝繁体字的使用,犹如筷子刀叉之于我们,我们倒更宁愿使用筷子一样,除了习惯,其中还有情感的因素,情人眼里出西施,更何况繁体字本身就很美呢!对于年青的一代来说,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度的现代文明中,也正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度的现代文明中,繁体字本身所散发出的古典美就更具魅力,这种魅力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抗拒的,出于对美的追求,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接受繁体字。当然,现在使用繁体字并非都源于对美的追求,那种极力附会风雅,但又苦于无法像古人那样吟诗填词作赋,于是只好借助一二繁体字来显示自己学问的,也不乏其人,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
其次,跟书法艺术有关。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在诉诸人类理智的同时,她又具有美感,诉诸人类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有“熏陶后一代手眼胸怀”之谓的汉字书法就是如此,是写出来的艺术,浓缩着千姿百态的美,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无穷无尽的享受与乐趣。她所造成的影响,波及四海,经久未衰。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成为一种地位很高的艺术对象,可以这么说,只要汉字存在一天,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她的影响就绝不会消失。汉字书法艺术的这种影响,又主要是通过历代名士大家的法帖来完成的,于是人们纷纷摹仿之,效法之。从字体上看,繁简明确区分始于一九五六年,之前主要是繁体,而法帖又多是在这以前产生的,法帖中所辑的字自然也就以繁体为主了。人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就承传了繁体字,以致在自己书写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写出繁体字来。本来,作为书法艺术,繁体字也好,缺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石家庄市27中学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