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我们的母语
2005/11/10 14:36:45
同友人聚会,常常聊到汉语的事情。大家有一个共识:这些年来,汉语的使用颇有一些“乱象”,用词不当、语法错误、错别字连篇等现象,比比皆是。广大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英语水平见长,汉语水平却在下降。
以笔者自身的感受,当前对汉语构成危害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们自己的某些规范不尽合理,二是受港台影响的“港台化”现象,三是受英语影响的“洋泾浜”现象。
当前汉语危机的一大祸源,是我们的词典中的一些规范不尽合理。有一些规范,只有部分人认同,而多数人不认同,这样一来就必然陷入混乱,让人无所适从。比如,“热衷”与“热中”、“一厢情愿”与“一相情愿”,以哪个为主?《现代汉语词典》以“热中”、“一相情愿”为主,而实际上大多数群众是习惯于使用“热衷”、“一厢情愿”的,书报刊如用“热中”、“一相情愿”,许多读者会误以为用了别字。再如,受雇做家务的人,一直被人们叫做“佣人”,而《现代汉语词典》称“用人”,一直没有承认约定俗成的用法。“林荫道”的使用也存在类似问题,人们一直使用的“林荫道”不但未获确认,反而被《现代汉语词典》取消,而改成了“林阴道”。又如,“综合症”与“综合征”哪一个正确,《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乃至《汉语大词典》都没有作出说明。很多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综合症”一词,但文字专家认为“综合征”才是对的。这样一来,人们特别是那些写东西的人们,就陷入了迷茫,究竟用哪一种?如用大家约定俗成的用法,按词典或专家的解释就是错的,一些新闻出版单位会以此为由对有关编辑记者处以罚款;而按照词典的所谓“规范”用法,广大读者又往往不认账,甚至以为是你用错了。这种人为制造的两难,让文字的使用者和编辑者颇为苦恼。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词典的编纂者不对,笔者不了解词典编纂的具体过程,但他们对词汇的用法作出改动不会是随意的,想必经过认真的研究推敲。不过,词典编纂者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是群众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率先提出一些新的词汇和说法,然后由专家学者加以规范。对于人民群众的习惯说法和约定俗成的用法,除非明显错误或特别不宜,词典一般应予以尊重并加以确认;反之,词典编纂者如果仅仅“一厢情愿”地以少数人的意见为依归,或仅仅以专业的研究成果为准绳,作出有悖于群众习惯或约定俗成的新规范,势必引发混乱和不便。以上述引用的词汇为例,“热中”与“热衷”,“一相情愿”与“一厢情愿”,均应以群众认可的“热衷”和“一厢情愿”为主,而以“热中”、“一相情愿”为辅。对于受雇做家务的人,还是称“佣人”为好,人们一般将“用人”理解为使用人、录用人、选拔人,如“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用人不疑”等等,如将受雇做家务的人称为“用人”,很容易与人们通常的理解相混淆,导致误读误听。同样的道理,“林荫道”也不应取消,可与“林阴道”通用,且应居于主要地位。从词义的解释看,“荫”是树荫的意思,将有树荫的道路称之为“林荫道”是准确而无可挑剔的,取消这个词汇让人费解。至于“综合症”与“综合征”的用法,前者似乎便于人们理解,后者则更准确。《辞海》的解释是“综合征,亦称症候群。”照此解释,两者似可通用。不管怎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如再版,应对此作出明确规范。
当前汉语规范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是电脑词库的不规范。各种输入法配备各自的词库,缺乏统一规范,相互之间出入较大,加之这些词库多数出自缺乏语言文字功底的理工科人员之手,编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石家庄市27中学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