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要避免三个误区
2006/2/25 10:02:00

编者按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近日在上海召开了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与会专家提出,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防止片面追求形式;一定要真正重视语文教育;要继承语文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必须要有自主
意识,语文教学改革要在稳定中循序渐进等,这些观点,对于进行中的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片面追求形式

  不久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就邀请了这个专家组的巢宗祺、方智范、倪文锦三位教授,介绍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并与大家共同讨论。巢宗祺等三位教授表示,针对语文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这一重要提法;在“阶段目标”部分,一、二学段识字量、写字量有所降低;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提法。在“阅读教学”部分,提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书本,进行过度发挥,”以及防止滥用“合作学习”的问题。课程标准对课改中涌现的各种新的评价方式给予充分肯定,也针对一些地方搞得太复杂,使教师负担过重并难以持久和推广的问题,提出“要注重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零碎,防止片面追求形式”等等。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普遍认同于这些修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袁2老师说:“以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语言文字训练,但上海在二期课改中对此不提了,老师们不明白还要不要训练?”天津师范大学高恒利教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高恒利教授认为:“讲究方法,当然需要教师的指点和传授,还要学生的积极自主的练习。只有学生的‘练’,而缺少教师必要的‘训’,或只有教师的‘训’,而缺少学生的‘练’,都不能称之为‘训练’”。

  来自河南的胡富强老师说:“课改中不少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表演、绘画、唱歌或做科学小实验来体现‘学科渗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处理得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学科渗透要有个度。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科渗透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语文学科的各项改革,都要切实保证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

  他还提出,作文教学应该是一项有计划的训练工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清楚的阶段分工。而现实的作文教学,没有通盘计划,各年级之间也缺少联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应研究并加强作文训练。

                            母语教育滑坡

  母语教育地位滑坡,也是这次研讨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尹超校长说:“我们小学升初中,学科特长生的条件,只看数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区级三等奖就有重点中学要;而作文获全国一等奖都不算数。”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说:“现在有的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在语文课中夹杂英语。这不仅是教学问题,而且是对母语的态度问题。我们有责任在人一生中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给孩子最好的母语教育。在小学阶段一定要打好学习语文、学习做人的底子。法兰西民族对母语的热爱与尊重,值得我们学习。”

  与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石家庄市27中学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