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尴尬
2006/4/20 18:30:00

 作为母语,汉语言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绵延之责,更是人们日常生活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其美丽的文字和音韵,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迷醉。但在今天,语文却面临着挑战。面对各种多媒体的视觉冲击,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阅读文字图书的兴趣,喜爱电视电脑,厌恶读书的孩子不在少数。导致一些高中毕业生或大学生上了十几年语文课,却无法写出一篇能够真实反映自己思想情感的文章,有的甚至错别字满篇,句子也不通顺。这引起了人们对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出现的种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反思,2000年起,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版本不断更迭,教育部于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一出台就引起各方密切关注,一些省份开始进行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试点,继而又向全国推广。但新课标的实施,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兰州市有些中学,就中学语文教学及新课标下语文未来趋势等方面,一线教师们有着诸多感受。

  新课标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

  已有10多年语文教龄的田浩老师是兰州市第五中学的高中教师。他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已引起全国的关注和探讨,这几年,语文教材一直在变化,这是好事。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我上高中时,语文课本还沿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课本,很枯燥。那时的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品德课,教材方面也是高大全,全是一些与当时政治经济关联密切的典型示范和英雄人物。我之所以还能热爱语文,是因为小时候就看了许多课外书,受了大量文学熏陶的缘故。我觉得,教育本来应该能帮助每个人克服精神上的狭窄、软弱与缺陷,但以前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不但无法补救这种缺陷,而且只会强化这种缺陷。人文教育不只是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应当是核心。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

  今年40岁出头的冯先生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商务工作,他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曾是当一名作家。他说:“有时翻看孩子的课本,我就会想以前的语文课本到底教了我们些什么呢?我们今天形成的爱情观、伦理观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有多少?语文课本上当然是有些精华,但是毕竟是少数,更多对人生的态度和理念还是从自己看的一些书籍上得出来的。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比较喜欢看外国名著,虽然看不太懂,但是有些情节比较有意思,那时可看的书也不多,一开始就是懵懵懂懂地去看。接触文言文后,我开始喜欢诗经,里面很多词句现在还会背,再大点,特别喜欢宋词,喜欢那种唯美中带点忧伤的感觉。高中时看的最多的是《红楼梦》,大概读了10来遍,每天睡觉前都看,看得很投入。散文我也喜欢,《林语堂散文》《郁达夫散文》都是在这个时候看的。所以我后来人生观的形成很受他们的影响,但我喜欢的这些作品基本上没选入课本中,那时凡是涉及感情伦理方面的文章一律回避,入选的大多是符合政治需求的文章,并没有考虑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我们一生最需要精神营养的年龄,语文并没有给我们对美好追求提供帮助,打下底子。”

  教材单一枯燥,那么,语文的教学方式又是怎样的呢?田老师说:“也是填鸭式地满堂灌。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听得头昏脑胀。为了应对高考,老师们课前要翻阅大量资料和参考书,在阅读分析上做足了工作,却因为过于琐碎,过于全面而遭致学生的反感。课堂上老师什么都讲了,却让学生失去了想像的空间。但老师还是怕自己在什么方面没讲到,学生在高考中答不准确、答不完整丢了分。老师们更多关注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尤其关注的是如何熟练而准确地完成考卷,取得高分。所以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会花很多的精力去揣摩各级各类考试的命题方向以及尽可能的教会学生更多的解题技巧。至于如何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石家庄市27中学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