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科技节专题—创新课堂(一)

[日期:2005-11-10] 来源:教学处  作者:bluemoon [字体: ]

创新的课堂,让学生享受语文

 

    传统的语文教育有三大顽症:语文厌学症作文头痛症有知无能症。这三大顽症的症结在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所采用的落后方式:教者,讲也,教师即讲师;学者,背也,学习就是抄笔记,背结论的过程。正如一位研究者指出的:在中学教学中……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的教学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和我们国家渴望富强、文明、进步而提出的科教兴国策略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应该说,探索语文教学改革并取得成就在建国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都是不乏其人的,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就近而言,南钱北魏大家风范,其言其行高山仰止;于漪、宁鸿彬、欧阳代娜、蔡澄清、洪宗礼、洪镇涛、张富等一批名家,也都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上溯到近现代的叶圣陶、黎锦熙等人,他们的探索也留下一串串永远闪烁光芒的足印。可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们只惊羡他们的成就,敬仰他们的精神,感叹他们的事迹,却很少冷静地思考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很少研究他们的成功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启示,更不必说在实践中自觉地向他们学习和看齐。
   
其实,名家的伟大来于平凡,成就出自探索。我们与名家的距离不应该那么遥远,从研究的角度、以平和的心态走近名家,会觉得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本来是可亲可学的,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改革传统语文教学的自信,产生教学研究的勇气,并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创新的课堂,不做讲师,帮助学生走出背多分的误区,医治好存在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三大顽症,使学生愉快地阅读、幸福地写作、人格与身心共荣、知识与能力并进,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2002
1025日至114日,我和重庆市教科院的龚春燕、史美华、胡方三位专家一起,到城口、开县、巫溪、巫山、奉节五县实施教育绿色行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虽只短短的十一天,我却在立足自身实际,学习和借鉴各语文大家之长,构建创新的课堂,让学生享受语文方面,努力作了大胆的探索、尝试。现将执教七堂语文课的一些零散体验串缀成文,是非对错非我所虑,只盼愚钝之思能引出大家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争辩,若能由此碰撞出一些真知灼见,则更是我之所愿!
   
一、同学们,我很愿意为你们服务!”——在教育观念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学生打游戏,骑自行车,一切他们喜欢的活动,哪怕其难度再大,都总能不待别人教授而自会,且进步很快。我常常思考其中的原因,觉得关键在于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怀着浓厚的兴趣。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习语文,我们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只管按自己的计划,而且通常都是出于高度的责任感,要求学生遵循自己的安排,不容许提出异议,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在无形之间成了一对矛盾关系,有的甚至激化到发生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报复老师的恶性事件的程度。要改变此种状况,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核心是教师把学生当学习之主体,真正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是一切成功的语文教育家们的共性,也是我们普通语文教师要向名家学习的最重要的方面。就个人而言,我理解最深的是魏书生老师的说法:我喜欢和学生商量同学们,我非常高兴能为你们服务!多么和蔼的态度,多么平易的风格!无怪乎他和学生的心总能和谐地融在一起!正是基于对魏书生的深刻感悟,对各位名家教育观念的认真悟读,我在七堂语文课上都能很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把自己置于为学生服务的地位,每堂课之前,都安排简短时间和学生交流,以在城口上课为例,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到老师最温和、亲切的笑容,然后告诉同学们,城口的阳光晒得我浑身暖洋洋的,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我,特别轻松、特别幸福!接下来,又帮助同学们调整紧张情绪,让同学们带着忧愁、平和、欢乐的三种感情分别朗读一遍我们上语文课!同学们按老师的提议读完之后,全场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我又让同学们推荐一名同学管理课堂时间,然后坐下,大家的精力都特别集中,学习的兴趣正浓。在巫溪、巫山、奉节等地,有时组织学生练习放松,有时指导学生朗读 。总之,千方百计和学生成为心灵相融并且愿意互相帮助的朋友。这样既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消除了学生和我之间的距离,一见面就能和谐亲切地交流;并且,我自己也在这样的活动中调节出了上好公开课的良好心理状态,个人的荣辱得失淡化了,倾心奉献的感情在心中涌动,为学生服好务、给老师们提供对教学研讨有价值的课堂实例是我的目的,所以,七堂课,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站在台上的我一点都不紧张,学生们受我的影响,也不紧张。有了融洽、和谐的气氛,任何学习内容,师生都愿意并且能够去完成。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而舒畅,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在温馨的课堂。真正落实了由只要求学生转变到多关怀学生;由强调苦学转变到使学生乐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双向的情感交流;由一味的指责学生转变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的确,在教育观念上能突破传统,为引导学生创新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老师和大家商量一下,今天我们学习哪一篇课文?”——在教学内容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如果尊重学生落到了实处,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出来。在学什么内容上,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由老师来决定的。学生即使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但在长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早已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在七堂课上,除巫溪两堂课中的第二堂外。都把学什么内容这一决策权交给学生来行使。上课前总是和学生商量: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比较好呢?城口的学生要求学最难的、比较枯燥的课文,我们就学习了文言文《小石潭记》了到开县,上午德阳初中的同学喜欢学诗歌,并且选中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们就愉快地学习了这首诗;听课老师和组织者们强烈要求我再给他们上一堂课,于是下午又到开县中学,同学们又一次点了《小石潭记》。巫溪中学在一个班我上了两堂语文课,第一堂应他们的要求学习了《斑羚飞渡》,第二堂他们让老师决定一个有趣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上了一堂《联想.公式.表达》的创新思维活动型作文课。巫山中学的同学们要求我讲讲由巫溪到巫山途经小三峡的见闻,我给他们讲了,并请他们也介绍介绍家乡的大三峡(巫山境内)的美丽风光,然后一起读了教材中的一篇写到巫山美丽风光的一篇古文《三峡》,再讨论了我、书本、三峡三者的关系,之后同学们一起小结课堂内容,定名为《三峡风情》,最后,应同学们之邀,我为同学们高歌了一曲《三峡情》。奉节中学的同学和老师商量学较短的文章,他们也选中了《小石潭记》。从课堂的实况看,由于内容由同学们自选,学习起来就有新鲜感,积极性空前,除两堂由于老师的身体状况欠佳,气氛稍微低调一些外,其余的课堂均生气勃勃,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尽管临时选中的课文学生都未作预习,但从效果上看,在场的听课老师们都觉得好得出人意料。
   
三、同学们,我们一起带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三个层次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在目标定位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传统的教学,其环节有————————五个层次井然的步骤,便于操作是其优点,但把学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布鲁姆的目标教学曾在中国大力推广,其长处在于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的可测性,但目标由老师订出,就可能和学生的需求不符,学生如果难达老师订的,老师又努力要求学生达标,就会由于强制性的学太多,缺乏师生合作。与新兴的创新学习相比较,目标教学也已属传统教学的范畴了。创新的课堂要求在目标定位上突破,不提具体的知识点、能力、情感上的具体化的目标,而是从以下七个方面有步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学会排疑解难;2、学会举一反三;3、注意特殊用法;4、敢于质疑求异;5、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6、克服思维定势;7、勇于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至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则无心插柳柳成荫得来全不费功夫了。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我在七堂课上都突破了传统教学在课前提出目标捆住学生思维的方式,而是针对不同类的文章,立足于具体篇目,只作了阅读方法指导和必要的背景介绍,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课文)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教师和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动等等;教师的’——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整个课堂围绕学生所提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李镇西语)七堂课中有六堂学课文,一篇文章学完之后,再问学生有什么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答案各异,其目标也各异,但对他们自己而言,其目标是清楚的,也是实在的。正是在目标定位上有了大胆突破,才真正使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比如:学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同学们按照诵读——理解——品味——积累四程序,由浅入深地阅读,辨析出了诗歌的情感(歌颂新生活);理解了诗歌的写法(排比、比喻)和内容(歌唱什么——怎样歌唱——歌唱的效果);品味了诗歌的风格特色(和教材中作为自读材料的何其芳的另一首诗歌作比较)。整个过程中,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和鼓励,除点拨方法、介绍背景之外,未作任何的讲解,但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都处于轻松、热烈、幸福的状态,对诗歌的理解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而且一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背诵这首诗了。又如在奉节中学上《小石潭记》,我和同学们商量,把课文看作一次旅游后写的游记,同学们就自己按一般游记的阅读方法找出了 旅游团的成员,在小石潭欣赏到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文章中是怎样写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后,老师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同学们勾出了抒情的句子,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一般的课文学习,以前我按张富老师的课堂简略说实践过组合问答教学法,效果较好;现在我更喜欢和同学们商量:我们带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三个层次的问题去阅读课文。于是同学们就按着这个规律去学,效果都较好。因为这三个问,是钱梦龙先生导读艺术的精髓,如能领悟其实质,并教给学生如何灵活运用,三问可以打开自读之门啊!事实证明,在目标定位上的突破,能够解除学生思想上所受的束缚,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享受语文。
   
四、我没带教案和教参,所以,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教材处理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对教材的处理,传统语文教学常常存在着两种倾向:先定格,然后让学生追根溯源,在文中找佐证;或采用归纳法,让学生按老师的暗示找词句,随后启发诱导,归纳总结出定格式的结论。从遵从教参和预先写好的教案结论的角度考虑,这种方式或许无可厚非,但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方面看,其弊大于利。所以,在七堂语文课上,学生提出了涉及到欣赏、理解、写作等方面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告诉他们,课前不知道同学们会要求上哪一课,自然我就没带教案和教参,所以,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众所周知,阅读鉴赏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借助个人体验而逐步展开的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诸要素,要求阅读主体分析研究客观存在,在已知领域有突破,在未知领域里通过推断产生新的发现,如果一定要把学生的理解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以求得一致,那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我坚决反对直接把教参中的单一结论告诉学生,大力主张并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和肯定学生在认真阅读基础上的多元思考和对作品谈出自己独特而富于创造性的理解。比如巫溪中学的同学,在学习《斑羚飞渡》过程中,有同学提出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老斑羚总愿把生的希望让给年幼的斑羚,把死亡留给自己,甘愿粉身碎骨,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牺牲精神,这是长辈对年轻一代深沉的爱。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bluemoo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