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已经到来,以加强外语和计算机为新世纪人才特征的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大德育”、“探究型学习”、“双语教学”等新概念成为“热门主题”,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陆点。
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处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上海加强外语教学势在必行。外语教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正在准备新的飞跃,“双语教学”是最引人注目的突破点。
“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
当前各地使用“双语”冠名的学校很多,以“双语”冠名的班级更多。有的学校的所谓“双语”仅仅是强化英语教学,有的学校的所谓“双语”仅旨在强化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学,更有的学校将“双语”变为其“尖子”班的代名词。社会上出现了滥用“双语”作为争取生源,提高办学竞争力的倾向。
“双语”的定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即两种语言。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
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
For example, he / she may:
a) Be able to read and write in only one language
b) Use each language in different types of situation, eg. one language at home and the other at work.
c) Use each language for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purposes, eg. one language for talking about school life and the other for talking about personal feeling
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举例来说:
他/她可能:
A) 使用一种语言来读和写;而用另一种语言来听,说。
B) 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家使用一种语言,在工作单位使用另一种语言。
C) 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谈论学校生活时使用一种语言,而用另一种语言谈论个人情感。
“双语教学”的定义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mes may b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clude:
a) the use of a single school language which is not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an immersion programme.
b) The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but later a gradual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for teaching some subjects and the home language for teaching others.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c) The partial or total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and a later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only.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
A) 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
B) 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
C) 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例如:加拿大奎北克省,同时使用法语和英语,并以法语为其官方语言一样。更通俗地打个比喻,西藏人既可以在家里用藏语和家人交流,也可以用汉语在学校,或在工作单位与同事交流。
“双语”的认识误区
1、 将双语简单的理解为“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
2、 将双语理解为“计算机语言”+“英语”。
3、 将双语理解为“汉语”+“英语”。
4、 将双语理解为二门外国语,如“英语”+“日语”。
5、 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趣小组。
等等……
显然这些对“双语”望文生义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或者说是望文生义的。它抽去了“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内核,脱离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 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
“双语教学”的提出背景
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
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电脑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已经变小了,由于电脑信息网络高速公路的全球连网和普及,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交际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学校是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基地。
“跨世纪人才”是指懂得外语和电脑操作的人。
“复合型人才”是指懂外语,会使用电脑,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人们又通俗地将“懂外语、会电脑、能开车”称之为通往21世纪的三张必不可缺的门票。
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电脑信息处理运用能力和其它必要的生存常识,成为当今学生和家长们的追求热点。
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随着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结束,上海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每万名市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提升至232名,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也提升至13年,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加快全球化,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上海又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竞争,目前急需培养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并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同时随着上海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接受教育必将成为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外语的重要性,双语学校和双语教学的出现正是上海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市,坚持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身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产物。
英语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
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南海召开的外语教学座谈会上说:“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需研究改进。”
某高校硕士研究生说,我大学一年级过的英语四级,二年级过的六级,该拿的“通行证”都拿到了,词汇量起码有5000多了,但我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很惭愧:在网上,许多内容难以读懂;查阅英文资料特别费劲,只好放弃;遇到和外国专家交流的好机会,却张不开嘴。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现象。
随着与世界接轨,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使小学、中学、大学外语教学逐渐形成“一条龙”,改变“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普遍存在的现状,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双语学校和双语教学是当前英语教改实验中凸现的一个新亮点。
现代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的需要
现代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性通用语言上开发的,英语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
我们一直习惯于把眼睛直挺挺地瞅着西方、日本和俄罗斯,却很少看看就在我们隔壁的印度。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从形式上看,一个国家讲一种语言,似于是独立的象征,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能够衔主为科技和财富的工具,却无意中使印度人更快地走向实质上的独立,能顺利地走出种群的约束。很多人未必会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大国。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世界的高科技需求,印度迅速地、甚至奇迹般地发展了自己的软件产业,软件生产量已经占世界软件总量的16.7%。比尔·盖茨惊呼“印度将会在21世纪成为软件的超级大国”。
远程教育将成为“十五”期间上海教育工作的重点工程,上海正努力尽快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一网五环”(即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架,积极筹建基础教育网络学校,完成“校校通”网络,在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大力开发教育软件。据报导,中国的网民在1999年一年之内就增长了两倍,达到700万人。据互联网咨询公司BDA预测,中国的网民人数将在2000年增至1200万,并在2003年达到3300万人。媒体曾做过一个调查,在使用代表当今高新科技的国际互联网络的群体中,比例最高的是大、中学生,比例最低的是国家干部和教师,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所给予学生的知识信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可能落后于他们所面对的学生。这个调查结果不能不使人担忧。所有这一切,都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张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是构造完美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涌入中国开办各种各样的外语培训学校,打出各种各样的诱人广告鼓励中国学生到国外去留学,这决不是简单的“培养外语人才”几个字所能解释清楚的。
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乏佼佼者,那么他们学好外语的秘诀是什么呢?从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的毕业生情况来看,他们外语基本功非常扎实,进入大学后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其整体外语能力远胜于普通中学的毕业生。虽然外语附中对外语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课时较多,但学生的其它各门功课成绩不但没因为在外语上花的时间多而受到影响,反而超过了其它重点中学的学生,前几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曾出了一批上海市文理科高考总分的状元。这当然是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但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这种外语好,其它功课也差不了;其它功课好,外语却不一定好的现象,更值得我们去探讨。
令人不安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外语教学实践的外语教师对语言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漠和无知。将双语教学简单地与加强英语等同起来,没有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严格地说,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单单是只能考外国语专业的英语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