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醉人的金秋如约而至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一段特殊的日子:“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自1998年起,国务院批准每年九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普通话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标准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乡音!”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汉语与各少数民族语言并存,汉语内部又分生方言,不仅方音各异,连词汇、语法也有很多差异。就交际口语而言,汉语各大方言之间的沟通度很低,若非训练有素,听方言恐怕也跟听外语差不多。古代民间就有“苏秦通六国,气死在丹阳”的说法,足见方音土调对人际交往的严重影响。因此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就一直在探索建立并推广一种能够跨方言乃至跨民族的通用语,以方便人际交流。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是说:孔子在诵读《诗经》、《书经》和司掌礼仪时都使用“雅言”,即当时中国通行的共同语。可见,远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当时的普通话,而一口山东方言的孔老夫子,在教学和“公务活动”中就能够自觉地使用当时的普通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雍正年间颁布诏令推广“官话”,“五四”运动前后广泛倡导用“国语”来写文章、念汉字、播新闻、演电影等,这些都对汉语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方兴未艾、“魔力”无边的因特网,已经把“五大洲”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世界仿佛变小了,而人的交往空间却变大了。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正在兴起,有85个国家的21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大家一定知道韩剧《大长今》中那个身着朝服、蓄着胡须的“闵大人”扮演者池珍熙吧,他为了能在中国影片里有更好的表现,现在正苦练汉语呢。可以说,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接受多种传媒的信息,需要与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交往,于是,掌握普通话也就成了谋生存、求发展的条件之一,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成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