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说白了就是:干了教师这一行,就该说普通话,尤其是在校园里,开口就得讲普通话。
教师要以普通话为职业语言,在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以普通话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除了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推普”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等原因,还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等紧密相关。
首先,以普通话为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离了语言这个“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就无法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教师语言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整体业务素质有着重要影响。现在,普通话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社会衡量教师语言素质水平乃至整体业务素质水准的重要尺度;将来,教师不会使用普通话就会失去合格教师的资格,就不能上岗。
其次,以普通话为教师的职业语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信息传送与接收的过程,教师向学生传送信息的载体可以多样化,但最重要、最及时、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语言,如果这个载体出了问题,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强调教师要以普通话为职业语言,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语言障碍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还有两方面的情况值得重视:一是现行教材(外语等除外)是用普通话编写的,用普通话编写的教材,当然只有用普通话来讲授才顺当;二是有资料证明,改革开放以来,跨方言区任教的教师、跨方言区就学的学生数呈上升趋势。看来,“讲方言也一样能教好书”的观点确实该变一变了。
第三,以普通话为教师的职业语言,是促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需要。校园“推普”工作的进展,对于我国跨世纪“推普”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提高校园“推普”水平,光靠加强普通话教学还不够,还需要形成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自觉以普通话为职业语言,在校园内带头说普通话,时时处处讲普通话,并注意引导、督促学生自觉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第四,以普通话为教师的职业语言,是优化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语言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接受多种有声媒体传播的信息,需要与来自各地的人们打交道。于是,掌握普通话成了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条件,普通话能力成了人才素质的很重要的方面。教师以普通话为职业语言,有利于优化校园语言环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以普通话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教师,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也已经有一批教师通过了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普通话还远没有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全体教师的职业语言,除了一部分按规定可以不作要求的中老年教师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年轻教师尚未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而且,也不乏会说普通话(甚至持有等级证书)但在日常工作中不能自觉运用普通话的现象。看来,在普通话与教师的职业语言之间,是还存在着一段距离。现在,新一轮全国性的“推普”热潮已经掀起,我们相信,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普通话一定会真正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