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作为第十届全国重点活动城市之一,于9月12日至13日举行了重点宣传活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副司长张世平等领导莅临观察指导,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语委主任龙庄伟出席宣传活动,中央、省、市、县媒体的新闻记者对活动进行了多方位的报道。
12日,参加重点宣传活动的领导、专家深入到涞源县城镇和农村考察了中小学的普及普通话工作。这同时也是河北省语委、省教育厅对涞源县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工作的正式评估检查,评估组严格按照《河北省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市、区)工作评估操作办法》进行了评估,13日,认定涞源县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工作达标县。
开展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市、区)活动,是河北省语委、省教育厅根据河北实际,贯彻“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推普”工作方针,为实现2010年全社会“普通话初步普及”目标而独创的一项活动。河北的这项工作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攻坚克难阶段。
一是酝酿准备阶段。开展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市、区)工作,河北省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1999年省语委提出了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市、区)工作的思路:第一,普及普通话工作必须重点抓农村,到2010年,如果占多数的农村人口都不会说普通话,就不能算是“普通话初步普及”。第二,抓农村必须先抓学校,学校是基础。第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必须区域性推进,最适中的“区域”是以县(市、区)为单位。1999年7月,河北省教育厅、省语委印发了《关于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市、区)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全省183个县级单位2001年至2009年的分批达标规划与“河北省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市、区)评估标准”。
二是全面推进阶段。以典型示范,全面推进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工作顺利开展。河北省自2001年起,连续3年召开专题会议。在秦皇岛市抚宁县,省教育厅、省语委与各设区市签订了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全省首批规划的32个县(市、区)的创建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2002年6月,全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汇报交流会在秦皇岛市召开,河北省套开了“全省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教育部、国家语委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了河北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使之进一步增强了搞好创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使全省的创建工作组织得更加规范有序。2003年9月底,在沧州黄骅市召开的“河北省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工作现场会”提出:把创建工作由中小学推向社会,将学校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两项达标工作一起抓。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工作的内涵得到拓展,实现了新的突破。
三是克难攻坚阶段。2005年底,全省已有135个县(市、区)实现了中小学初步普及普通话的目标,其余48个县(市)均方言较重、工作难度较大。邢台内丘县是河北省重方言区,地处冀鲁官话区和晋语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较大。但内丘人依靠“领导带头、克难攻坚”的精神,经过几年深入细致的工作,顺利实现了“普通话初步普及”的目标。“内丘精神”鼓舞带动下,2006年底,全省183个县级单位已有167个县(市、区)的实现了中小学普通话初步普及的目标。推动了全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语言文字工作,促进了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几年来的工作体会:
一是落实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当地语言文字工作的责任,为全社会普及普通话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促进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贯彻落实。三是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广大师生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较以前有了提高;促进了校园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村孩子的自信心。四是促进了县(市、区)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五是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奠定了基础。对党政机关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起到了影响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治理。
2008 年,河北省183个县(市、区、港、场)将全部实现预期目标。河北计划在183个县级单位的首轮评估检查之后,继续与政府综合教育督导工作一起抓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巩固提高。此外,河北的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其他行业的“推普”工作局面也全面展开。目前,全省已有5个设区市通过了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通过开展“推普”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的语言规范意识日益增强,普通话的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普通话已经成为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主导用语,成为公共服务行业主要的交际工具,对河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