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日期:2004-10-26] 来源:  作者: [字体: ]
    1.满足肯定的需要。善于肯定别人是一种美德,希望被别人肯定也是人之常情。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处在模仿和探索时期,其行为的价值要受到师长和同龄人的肯定方能体现。积极的肯定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和满足,能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后进生,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

    2.满足自主的需要。自主的需要往往与“自我”的形成相辅相成。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成人感”的出现,中学生在潜意识中希望与父母、教师平等交往,希望能自己当家作主,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希望自我的观念、主张、兴趣等能得到赞同,以实现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无视这一需要,絮絮叨叨,居高临下,则极易引起学生的消极、烦躁、逆反心理。优秀的老师和家长总是采用“商量”的方式,体谅他们,给学生自主的机会,使其在自主的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3.满足参与的需要。生理的剧变和心理的发展,使中学生从体格到意念都感受到自己是强有力的“新生一代”,活泼自信、跃跃欲试,希望能参与到家庭、社会的生活中去。可见我们教师不给予他们机会,许多家长对子女试图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尝试也一概拒绝,惟恐耽误学业。事实上,满足学生参与需要对培养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家长应对学生的这种需要予以科学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4.满足轻松的需要。中学生的心理虽在发展,但毕竟很不成熟,其承受力远远不及成人,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必然使其心理功能失调。因此,中学生心理有轻松的需要。要满足这一需要,家长和老师是关键:对学生学习,活动时间的安排应张驰有度,以减轻精神疲乏;教学内容的要求实际一些,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教学的情绪应欢快一点,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完成学业;在分步实施中让每人都取得好成绩;此外,集体活动要丰富一些,环境布置要美观一些,这些都能促进学生轻松心理的满足,使持久的学习成为可能。

    5.满足亲善的需要。人需要集体,需要集体中朋友、亲人的亲善。在一个良好的集体中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与信心会成倍增长,同时,良好的集体行为也会对个人产生大的吸引力。可是这种需要的积极意义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有些学生由于暂时的落后而自卑,疏远集体,情绪低沉;有些学生则只会读书,忽视了人际关系的沟通、调整,有时连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情感的维系也极度脆弱。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发展。教师、家长应制造机会,加强集体中的人际交往,让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满足学生亲善的需要;同时,教师、家长也应主动亲善学生,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学会亲善他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