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申报的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初步研究”获准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负责人是赵彦国,课题编号为0903557B。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室主任贺银瑞研究员评价说,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生。《德育报》总编张国宏在对我校进行采访时评价说,“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是对班委会成员构成的深刻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2005年3月,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在全国中小学校中开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班级心理委员模式”。2005年3月22日,该校在初一、高一各班设立心理班干部——心理委员,男、女生各一名,列入学生干部序列。初一、高一年级22个班的44名心理委员正式上岗,标志着“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诞生。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是该校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防控体系和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是在学生中普及心理知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达到早期预防的效果。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着力于两个建设:一是成为学校心理健康的防控体系的有益补充,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校心理健康的防控体系。目的是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预防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二是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的有益补充,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启动以来,特别是2005年7月,该校的科研成果《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班级本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表以后,受到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界的积极关注。2005年9月,浙江省富阳市在全市中小学设立心理委员,3000余名心理委员培训上岗。此外,苏州科技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永定一中、郑州十一中、浙江海盐高级中学等高校、中学校借鉴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经验,设立了心理委员。
课题负责人、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校长赵彦国说,让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上“心理班干部”,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愿。
(通讯员: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心理教师 王锃)